2006年国外对我国反倾销案引起的思考

2007-03-20 00:00:00 274

2006116日,印度商工部反倾销总局发布公告,对原产于中国的盘尼西林-G(俗称青霉素工业盐)进行反倾销调查。

 2006117日,应欧洲化学工业委员会的申请,欧盟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美国、俄罗斯、土耳其和乌克兰的季戊四醇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调查期为200511日~12312006217日,韩国贸易委员会发布公告,对原产于中国、美国和新加坡的聚乙烯醇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调查期为2004101日到2005930日,凡在调查期内对韩国出口过聚乙烯醇或生产这些出口产品的企业均为涉案企业。

 2006323日,应印度NicolasPiramal有限公司的申请,印度商工部对原产于瑞士和中国的维生素A棕榈酸酯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2006421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决定继续对原产于中国的活性炭进行反倾销调查。

 2006512日,南非国际贸易惯例委员会发布第608号决议,应OwensComingSouthAfricaPtyLtd的申请,对原产于中国和巴西的玻璃纤维短切纤维席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2006515日,土耳其外贸署发布公告指出,土耳其国内企业认为原产于中国、印度和越南的硫化橡胶传送带在土耳其国内构成倾销并对其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申请对该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2006519日,泰国外贸部致函中国驻泰国使馆经商参赞处,该部已经收到泰国国内产业提交的一份符合要求的申请书,要求对原产于中国的氧化锌、玻璃砖以及高碳素钢盘条发起反倾销调查。

 2006628日,印度商工部对原产于中国、中国台湾、印尼、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和美国的悬浮级聚氯乙烯(PVCPolyVinylChloride)发起反倾销调查。

 200674日,应印度GujaratAlkalies&Chemicals有限公司(GujaratAlkalies&ChemicalsLimited)、印度卡沃BarodaandSolarisChemtach有限公司的申请,印度商工部对原产于中国的技术级和食品磷酸启动反倾销调查程序。

 200678日,土耳其外贸署发布公告,决定对原产于中国及沙特阿拉伯的聚酯合成纤维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2006713日,美国对原产于中国的聚酯短纤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2006713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应欧洲化学工业委员会的申请,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美国和中国台湾的过氧硫酸盐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2006728日,印度商工部反倾销总局发布公告,对进口自中国和日本的过硫酸盐发起反倾销调查。

 2006817日,欧盟委员会在《欧盟官方公报》上发布公告,对我国向欧洲出口的双氰胺发起反倾销调查。

 20061121日,美国商务部发布通知,应美国NewPage纸业集团的申请,美国商务部对原产于中国、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的涂布纸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

 20061219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应KuraraySpecialtiesEuropeGmbH的申请,决定对原产于中国和中国台湾的聚乙烯醇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编者语

 随着我国加入WTO,关税限制的逐步取消,中国与外国站在了同一国际舞台上,中外之间的各项经济贸易往来也更加频繁。

与全球贸易规模增长相伴的,是国际间贸易纠纷的增多。近年来,各国政府为保护国内产业和国内市场采用贸易救济措施的数量和规模居高不下。反倾销是各国使用频率最高的贸易救济措施。

 回顾2006年,中国对外国的贸易往来中,外国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仍旧接连不断,中国仍以世界工厂、低价倾销的印象立足于世界。据数据显示,我国入世后的最近两年,国外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案件达112起,其中反倾销案件96起。就连在中国并不具备资源、技术优势的化工行业,中国也屡屡遭受调查。以上所列的是2006涂料原辅材料遭遇反倾销调查的案例。众所周知,这些案例,调查的时间短则一年半载,长可达数年,不仅使涉案的涂料原辅材料企业遭受巨大损失,也使涂料原辅材料涉案行业的所有交易被迫停止。

 2007年,加入WTO的五年过渡期结束,涂料、化工行业同其他行业一起,将同外资公平竞争。国内涂料企业、涂料相关行业若想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不能单靠低价这张牌竞争。

 化工、涂料业界应该一方面大力优化生产结构,以提高行业抗风险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积极采用贸易救济措施,使产业发展避免受到进口产品不公平竞争和进口激增造成的损害。

 建立行业预警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优质、优价,才是赢得市场的上策。

 同时,我国也应开始学会适时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国内产业安全。据悉,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与石油化工产品紧密相关的电子通讯、汽车、建材和轻纺工业的拉动下,化工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同时,在国际市场上,日本、韩国、欧盟和美国的石化产品供过于求。我国需要大量进口原油、合成材料、有机原料等,一些国外产品低价倾销以抢占我国市场,市场竞争激烈。进口产品的不公平竞争和进口激增对我国产品市场乃至产业经济造成了损害。我国石油化工产品反倾销申诉案件数量开始增多。

联系我们